當人工智能(AI)成為驅動產業變革的核心引擎,如何讓AI技術快速落地成為行業破題的關鍵。
近期,頭部科技企業紛紛在“云”上發力,通過從算力設施到軟件工具的不斷創新,加速推動千行萬業的數智化升級。
硬件創新 夯實智能算力基礎
細密而整齊的纜線如瀑布般傾瀉而下,高大的黑色機架一字排開,星星點點的綠色指示燈閃爍其間……這是記者近日在安徽蕪湖數據中心近距離觀察CloudMatrix 384超節點上線時看到的情景。
我國在算力基礎設施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日前,在安徽蕪湖舉辦的華為云生態大會2025上,華為公司常務董事、華為云計算CEO張平安正式發布了CloudMatrix 384超節點。
據介紹,華為云基于新型高速互聯總線推出的CloudMatrix 384超節點,具備“高密”“高速”“高效”的特點,通過全面架構創新,在算力、互聯帶寬、內存帶寬等方面取得突破,實現了從服務器級到矩陣級的資源供給模式轉變。目前,華為云CloudMatrix 384超節點已在蕪湖數據中心規模上線,成為國內正式商用的大規模超節點集群。
不僅華為云在加速硬件創新,中國移動等頭部企業也在加速布局AI數據湖、智算超節點、超大規模訓推一體智算平臺等前沿技術。
有統計顯示,雖然國產大模型DeepSeek的創新將單次訓練成本降低了53%,但頭部AI企業卻因此增加了并行實驗次數,從而推高了算力需求。與此同時,隨著AI技術門檻降低,過去因成本限制而無法應用AI的領域涌現出大量新的應用需求,也導致算力調用密度呈指數級上升。
面向AI時代的海量算力需求,傳統的算力范式已無法滿足,加之效率瓶頸等挑戰,讓重構AI原生的云基礎設施成為當前國內AI產業發展的關鍵。
業內人士表示,國內云廠商通過底層架構創新,重新定義了AI算力基礎設施的技術標準和產業路徑,不僅解決了算力供給的技術瓶頸,更構建了自主可控的AI基礎設施生態,為千行萬業的智能化轉型奠定了核心底座,同時在全球科技博弈中增強了戰略主動權。
服務升級 迎解AI應用難題
當基礎設施創新緩解了算力焦慮,在豐富的應用場景面前,為何AI技術落地還困難重重?業內專家表示,AI幻覺、安全問題、數據枯竭等仍是當前AI應用亟待邁過的關卡。
清華大學沈陽團隊今年2月發布的《DeepSeek與AI幻覺》報告顯示,在一項事實性幻覺測試中,多個熱門大模型的幻覺率超過20%。《自然》雜志今年的一篇報道也指出,目前AI輔助科研在參考文獻方面出現錯誤的情況相當普遍,AI檢索工具往往會“找出”與研究主題并無關系的論文,在細節偏差方面的差錯率少則30%,多則90%。
此外,今年以來,國產大模型頻繁遭受網絡攻擊,折射出當前復雜而嚴峻的安全形勢。隨著大模型規模的不斷擴大,可用數據面臨枯竭的問題也逐漸浮現。
對此,國內云廠商積極以自主創新探尋應對之道。在華為云生態大會2025上,全新升級的昇騰AI云服務、軟件開發生產線CodeArts、數字內容生產線MetaStudio、云原生安全體系、數據治理生產線DataArts、GaussDB數據庫等一系列全棧自研的產品及解決方案密集發布,從技術普惠、工具賦能、安全筑基等維度,加速推進AI從技術探索邁向規模化應用。
華為公司副總裁、中國云業務部部長張修征表示,華為云將在打造對等多元算力基礎設施、做好昇騰AI云服務支持百模千態、以核心軟件與工具鏈重塑應用、做好智能世界“黑土地”四大方面持續投入,以解決AI落地時的算力、幻覺、數據、安全等復雜挑戰,加速千行萬業的數智化升級。
據透露,目前昇騰AI云服務已全面適配160多個行業主流大模型,服務600多家創新先鋒企業。其中,DeepSeek系列模型已上線昇騰AI云服務,基于昇騰AI云服務的全棧優化適配,可獲得持平全球高端GPU部署模型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昇騰AI云服務提供了全鏈路的DeepSeek專業服務體系,涵蓋咨詢、部署實施、場景開發微調、蒸餾模型開發、大模型開發增量預訓練及培訓六大類服務場景和30多個服務能力,并將服務能力沉淀到數據、模型、工程三大工程工具里,在提供澎湃、彈性、充足的算力的同時,還能為開發者提供高效、靈活、穩定的AI推理算力服務,滿足業務商用部署需求,助力企業實現降本增效,加速智能業務快速部署落地。截至2025年3月,在昇騰AI云服務上已有超40家企業部署DeepSeek,并深度應用在業務場景中。
“機遇比做好準備更重要。華為云堅持打造中國堅實的算力底座,為全球市場提供第二選擇。堅持解難題、做難事,并希望攜手所有生態伙伴、客戶一起行動,聚力共贏智能時代大機遇。”張修征說,未來華為云還將持續開放全棧AI能力,以更普惠的算力資源、更敏捷的開發工具和更安全的服務體系,為千行萬業AI創新提供算力沃土。
生態共贏 加速行業數智化
業界已經形成共識的是,數字世界的話語權最終由生態的繁榮決定。伴隨行業智能化的深入,匯聚生態伙伴力量、共建產業新生態的重要性日益顯現。
為此,全球科技企業都在加速拓展生態“朋友圈”。以華為為例,目前華為開發者規模超1200萬,伙伴數量超4.5萬,云商店應用數量超1.2萬。
“生態是廣袤的沃土,只有生態伙伴的成長和成功,才有生態系統的枝繁葉茂。”華為云全球生態部總裁康寧表示,一直以來,華為云堅定投入生態建設,打造了統一的開發者平臺,并構建起以云為底座、圍繞鯤鵬、昇騰、鴻蒙根技術的開發者生態體系,持續為開發者提供好用易用的工具和產品。
開放創新的產業生態體系,持續為伙伴帶來了價值。“訊飛星火大模型實踐證明,基于鯤鵬+昇騰的國產算力,打造自主可控的底座大模型,是完全可行的。”科大訊飛副總裁、AI工程院院長潘青華表示,科大訊飛將堅定擁抱鯤鵬、昇騰、鴻蒙三大根生態,堅定開放協作、自主創新之路,共建繁榮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新浪移動CEO、微博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巍也表示,新浪基于DeepSeek的產品升級和創新,如微博智搜深度思考版、評論羅伯特等,都跑在昇騰AI云服務的算力基座上。同時,華為云還為新浪微博提供了強大迅速的彈性擴容,為微博熱搜流量高峰時期提供算力支撐;華為云提供的軟硬協同能力,助力新浪集群利用率提升40%。
正如張平安所言,在AI時代,并不是一家企業就能解決千行萬業的問題,需要整個生態合力,比如AI算力提供商、技術提供商、大模型提供商等協同在一起,以開放的心態互相支持,才能盡早享受到AI時代的紅利。
“面向智能世界,華為云致力于做好行業數字化的‘云底座’和‘使能器’,加速千行萬業數智化。”張平安表示。
| 編輯:單茹嬌
| 初審:單茹嬌
| 復審:劉淑梅
| 終審:李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