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布時間:2025年09月22日
來源:中國汽車報網在傳統燃油車時代,歐美日憑借百年產業積累構建起全球標準體系,中國汽車長期處于“被動適配”的局面。如今,隨著中國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智能網聯汽車研發領先的國家,市場規模與技術創新的雙重優勢,讓中國汽車標準正逐漸走向世界。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副司長郭晨光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標準化工作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著基礎性、引領性作用,已有35項中國汽車標準分別被智利、厄瓜多爾、尼日利亞等國家采用。
新能源汽車海外受青睞帶動中國標準“走出去”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新技術與汽車產業深度融合,以及中國汽車企業出海步伐加快,技術、產品、資本和供應鏈全面出海,汽車行業對標準化的需求愈發凸顯。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及智能網聯汽車的快速發展,也為我國從“標準跟隨者”轉向“標準領跑者”提供了機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962萬輛,同比增長36.7%,市占率為45.5%。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中,L2級及以上輔助駕駛功能裝車率達82.6%。出口方面,1~8月,汽車出口429.2萬輛,同比增長13.7%。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53.2萬輛,同比增長87.3%。
標準方面,據市場監管總局標準創新司司長肖寒介紹,“十四五”以來,我國圍繞新能源汽車領域發布國家標準95項,為增強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提高生產效率和降低生產成本發揮了重要作用。標準化工作在支撐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特別是推動產業國際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之一是國際標準便利國際經貿往來。
“在光伏、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家用電器等大宗貿易產品方面,我國牽頭制定的一系列國際標準,提供了統一的技術規范,促進國際貿易順暢銜接。比如:我國牽頭的《鋰離子電池納米硅基負極材料》國際標準,首次構建起鋰離子電池納米硅基負極材料的關鍵指標體系,為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高效銜接與融合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肖寒表示。
與此同時,通過推動中國標準與海外互認對接,可以助力產業國際化發展。“隨著中國電動汽車在海外市場越來越受到青睞,諸多貿易伙伴向我國提出采用中國標準的需求,目前已有35項中國汽車標準分別被智利、厄瓜多爾、尼日利亞等國家采用,內容覆蓋安全、電池系統、充電裝置等,有效服務電動汽車國際貿易發展。”郭晨光表示,“中國智能制造標準在海外園區建設中的應用,支撐了長安汽車泰國羅勇工廠、北汽南非工廠等海外工廠建設。”
不可否認,在燃油車時代,歐洲標準、美國標準、日本標準在國際市場上是主流。而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如今已形成領先優勢,中國汽車標準出海意味著中國開始掌握產業話語權,有助于改變國際汽車標準競爭格局。
牽頭制定多項國際標準 推動與海外標準互認對接
需要指出的是,標準出海需要以先進的技術為支撐,這會促使中國汽車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提升技術水平,進而推動整個汽車產業的升級發展。同時,中國汽車標準在海外的應用也能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促進全球汽車技術的交流與合作。
中國汽車標準在全球范圍內的推廣,離不開企業及行業組織的積極參與。它們通過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參與國際標準制訂、開展技術合作等方式,不斷提升中國汽車標準的國際認可度和影響力。事實上,中國汽車標準國際化工作已由單純采用國際標準向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與規則治理轉變。
據了解,目前,中國已牽頭發布和在研電動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碰撞安全等領域近50項國際標準,牽頭制定車對車通信國際規范、全球碳足跡核算方法并共同完成《電動汽車安全全球技術法規》等10余項國際法規,中國方案成為全球技術治理的重要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由我國牽頭制定的國際標準ISO 34505:2025《道路車輛自動駕駛系統測試場景 場景評價與測試用例生成》正式發布。“本標準的發布與實施體現了自動駕駛測試驗證技術在全球范圍內達成的重要共識。”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表示,“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組織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等單位,深度參與汽車領域國際標準制修訂工作,持續提升我國在汽車國際標準法規協調中的參與度與貢獻度。”
“一帶一路”倡議深化也為汽車標準與國際對接創造了廣闊空間。例如,中汽中心與烏茲別克斯坦建立中烏電動車輛標準化專家組,持續開展電動汽車標準培訓,并助力中國成為摩洛哥電動車輛標準技術委員會成員。
今年8月底,2025面向東盟的標準化合作論壇在廣西召開。會上正式發布3項中國—東盟汽車標準化合作成果。一是完成中國—東盟第二輪電動汽車標準清單互換,包含中國電動汽車標準139項及東盟國家電動汽車標準95項,標志著雙方標準常態化合作進入實質落地階段。二是聯合發布“中國—東盟汽車標準化人才培養行動計劃”,助力東盟國家全面提高標準化能力建設。三是正式啟動《東盟地區電動汽車標準體系研究》和《中國—東盟自愿性技術規范項目:電動汽車術語》聯合研究項目,推動雙方合作從框架性交流向專題性合作轉型。
另外,中汽中心還在國家相關部委支持下,聯合行業重點企業,于2021年成立了中國汽車標準國際化中心(日內瓦),成為中國標準化領域首個常設海外的專門機構。
從國家層面來看,對于共建國際標準,據肖寒介紹,“十四五”期間,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新型電力系統、航空航天等領域新提出國際標準提案880項,牽頭制定國際標準532項。同時,積極推進國內國際標準體系兼容。“我們還通過虹橋國際經濟論壇、青島國際標準化大會等重要平臺,加強在電動汽車、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先進制造業領域的國際標準交流。”肖寒表示。
增強國際話語權 標準出海任重道遠
而今,隨著中國車企加速出海,與國際標準接軌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尤其是在歐盟,《新電池法》出臺后,對于碳足跡核算、電池回收利用率、原材料溯源等方面提出了更為嚴苛的要求。為應對這一變化,我國相關機構正積極推動國內標準與歐盟標準的對標適配。
在9月初舉行的一次行業會議上,LCT(生命周期思維國際行動倡議)汽車與電池工作組官宣成立。招商局檢測車輛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謝大賢告訴記者,工作組試圖構建一個與國際接軌、與國際標準對接的平臺,將構建一套以生命周期思維為基礎的科學管理辦法,與汽車及電池企業一道共同解決排放難題,后續將聯合產業上下游企業一起出臺或制定一套環境評價體系,并獲得國際上的認可。
“我們積極與各國交通部溝通,爭取推動中國標準與國際互認,并通過‘檢測認證+標準輸出’幫助中國企業從‘被動合規’轉向‘主動引領’。”招商局檢測車輛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閔照源表示。
在上述會議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駿發表主旨報告,充分肯定了行業在智能網聯汽車安全水平提升的成果,同時也指出了仍然面臨的風險。他建議:“積極推進中國標準國際化,以此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汽車標準是國家技術實力和產業競爭力的體現,中國汽車標準出海是國家實力的象征,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國際經濟和科技領域的影響力。
值得注意的是,與已經高度全球化的歐美及日韓車企相比,中國車企的海外市場布局雖呈現加速態勢,但整體仍處于初期階段,仍面臨合規風險、標準國際化經驗及能力不足等挑戰。
“中國汽車產業實力越來越強,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方面,我們已經走在前列。整體實力增強后,我們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會越來越大,包括法規制定方面,會有越來越多發聲的機會。不過,中國汽車標準要想輸出海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東盟為例,汽車標準主要采用和借鑒歐盟標準,尤其是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ECE)的汽車法規,與我國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泰國有泰國的標準,印尼有印尼的法規。要想把中國標準推出去,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TV萊茵大中華區交通服務部南中國區總經理馬向芳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張冬梅 )
| 編輯:單茹嬌
| 初審:單茹嬌
| 復審:劉淑梅
| 終審:李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