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程爽 特約記者 景冬雪
線纜作為信號傳遞與交換、能量傳輸與電磁轉換的載體,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近年來,隨著各類大型系統如汽車、飛機等發展趨向智能化與電動化,導致系統內部線纜數量大幅增加,電磁兼容問題越發突出。
國務院聯合工信部、行業龍頭企業等針對智能網聯汽車、航空制造、智能檢測裝備等行業發布的發展戰略規劃中,明確提出開展相關產業電磁兼容檢測方法的研究,確保先進制造設備電磁兼容性能。
基于對線纜技術的深入探索和了解,長春汽車檢測中心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長檢中心”)聯合吉林大學、解放公司共同開展“線纜電磁耦合不確定性量化方法及其可信度評價理論研究與應用”,聚焦線纜電磁耦合不確定性量化方法與可信度評價理論,校企聯合進行科研攻關與成果轉化,在線纜電磁耦合高效計算方法、不確定性量化方法、線纜不確定性電磁仿真模型可信度評價分析以及創新性應用等領域取得創新突破。
該項目首次從線纜結構和線纜網絡兩個維度出發,實現線纜電磁耦合計算的基礎理論創新;對不確定性量化方法進行集成創新,相比傳統方法計算效率提升60%以上;結合概率盒理論實現認知與混合不確定性量化;原創性地將可信度評價方法嵌入線纜電磁耦合仿真模型評價中,形成完整線纜電磁耦合分析評價體系,實現工程實際的創新性應用,合理指導產品的電磁兼容設計。
目前,該項目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軟件著作權2項,在國內外行業權威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21篇,并榮獲吉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經過兩年的實踐證明,該項目核心技術在多個企業形成應用,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推動我國線纜測試評價技術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作出突出貢獻。